2023-06-24 07:29:47 来源 : 宝安日报
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全面完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迈进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在光明科学城这片热土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也正在与光明科学城发展联动融合。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推动校区建设积极融入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建设规划,全面、深入对接深圳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市校尽快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作为光明科学城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已和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理工大学(筹),以及光明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密切合作。学校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等新兴工科,同时考虑布局一个人文科学研究院,进一步优化提升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识教育水平和人文底蕴。
(资料图片)
重点建设“新医科”“新工科”
聚焦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深圳创新发展战略
作为中山大学的第三个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从建立之初就承载着校地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壮志。根据深圳的需求和产业特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重点布局医科“强项”、补齐工科“短板”。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聚焦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深圳创新发展战略,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现有的学科方向实行错位发展。
据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目前本硕博在校生培养总数达到11543人,是深圳市在校生规模第二大的高校。近年来,学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部制改革,将全校70个院系整合成人文、 社科、经管、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7个学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目前涉及五大学部,跨校区协同办学基础良好,重点建设“新医科”“新工科”,聚焦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深圳创新发展战略。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坚持对接深圳市产业发展需要,深度参与深圳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联通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紧密围绕深圳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8”产业)的要求设置学科专业。校区积极融入光明科学城建设,是光明科学城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
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涌现了一大批生动实例,如学校与深圳湾实验室在重大项目合作、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面合作;与校区毗邻的利亚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0亩农业教学实践用地,与农学院合作共建智慧农创园科教基地暨劳动教育基地。
在智能工程学院的汽车与交通安全实验室,学生们在模拟驾驶系统体验“狂飙”——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现实中的道路环境,通过传感器等获取驾驶员生理信号等,进行模拟实验,探索驾驶过程的现象与规律。朱靖龙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做的工作将为疲劳预警系统等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道路交通安全。
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刘万泉教授介绍,学院各实验室承担着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研-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和推动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包括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应急防灾、智慧交通等,为大湾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据统计,2018年到2023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毕业生共6266人,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七成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该校区日渐成为支撑引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粤港澳及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生在实验室。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
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
高松说,学校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等新兴工科。
今年5月,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中山大学斩获15项“特等奖”。其中,航空航天学院的无人机项目上榜。项目负责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李开心介绍:“我们的作品是非常创新的,这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是密不可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学科交叉机会。我们的同学可以与其他学院的师生交流,通过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增强项目的创新性和综合实力。”
“造飞机”“造火箭”“造卫星”是航空航天学院学生的日常训练,席光东同学说,小火箭(离子火箭)制作过程需要将多个学科高度融合,既需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又需要自动控制、电气工程、气动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知识。该院副教授张亮告诉记者,学院长期鼓励学科交叉创新,例如在科创课无人机方向,鼓励与人工智能学院师生联合攻关,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机结合。
在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方面,同样呈现“学科交叉”特色。据介绍,中山大学探索与深圳联合共建实验室的新模式,围绕“医+工”、“医+信息”、“医+材料”等加强“医学+X”的新兴学科建设,依托深圳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工科产业,开拓新兴交叉学科领域。
▲中山大学老师在介绍IDPS城市交通大脑。加强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
培养好医生和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办学之初,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就承载着推动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医学院的建设是整个深圳校区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中山大学拥有十家附属医院,实力都很雄厚,在十家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办好一个新的医学院。这个新的医学院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办出特色!”该校医学院党委书记丁小球表示,中大医科拥有150余年优良办学传统,在深圳创办医学院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做强做精中大医科,为深圳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大智慧和力量。“学院以国家‘新医科’改革为背景,坚持临床导向,加强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和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据了解,医学院打造了以临床为导向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其中,人体机能学实验室配备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机能学实验系统,基于AI人工智能自动采集基础信息,呈现虚实联动的生理指标。
医学院要办好,背后须有强大的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作为深圳市与中山大学“市校战略合作”的结晶,是中大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中山七院建成广东省第一个急诊区杂交手术室——DSA-CT复合手术室,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复杂疑难手术保驾护航。各项先进技术的纷纷落地,助力中山七院大踏步向“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和保健康复中心”的目标迈进。
“为了推动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我们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基础+临床’双班主任制,每年有超过500名临床医生来参与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这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来自于以附属七院和八院为主的十家附属医院,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他们讲授的课程涵盖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所有课程。”丁小球介绍称,在深圳市大力支持下,深圳校区医科院系拥有优质的生均教学实验条件,近年来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培养质量逐年提升——2023届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超82%,保研率位列全校前三。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 文/图
编辑 郭浩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