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4 14:41:56 来源 : 个人图书馆-教育乌托邦2122
《创造宣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论述创造力和创造智慧的文章,目的是呼吁广大教育者树立信心,人人创造,时时创造,处处创造,用心创造。作者指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或彼此崇拜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教育理论和创造技术”,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希望“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篇文章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在中间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一些人的错误看法,然后一一举例批驳。这篇文章非常明显的论证方法有: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运用生动的比喻进行比喻论证,引用寓意丰富的寓言进行道理论证。另外本文的许多句子都富含哲理,最好能够背诵积累。
这篇2000多字的论文学生读起来有点困难,一是长,二是不像一般论文的“总—分—总”思路,观点又不止一个,作者在宣言中提出多个创造主张,分别进行论证。所以,在教学时,重点就是梳理论证思路,思路清了,学生才能进一步探究论证方法。难点是论证方法的分析,特别是“东山樵夫”这个寓言故事,如果不引用这个故事,作者的思路和论证也不受什么影响,那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对全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突破观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做示范,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议论文学习经验,对于观点和论据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老师引导之下理解这一课的观点和论据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一个课时完成学习任务。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了解作者,熟悉字词(4分钟)
活动二:默读课文,理解主张(10分钟)
活动三:借助提示,梳理思路(6分钟)
活动四:选点精读,分析论证(20分钟)
活动五:课后延伸,积累名言(5分钟)
“活动一”是教学铺垫板块,教师出示整理的资料,学生了解陶行知;用检测法再次熟悉本课的生字和雅词。
“活动二”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出表现作者“创造主张”的句子,交流分享,反复共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明确学生勾画的重点句子有: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2.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3.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6.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7.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活动三”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阅读提示”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画出思路图,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活动四”是难点,分两个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个环节: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步,从客观方面批评“环境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创造的可能性。
学生尝试分析:第二步,从主观方面批评因“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而不能创造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创造的可能性。
第二个环节:
教师抛出问题:《创造宣言》为什么要详细讲“东山樵夫”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活动五”可以作为结课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记忆陶行知的部分名言。
比如:
1.我们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2.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4.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林。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6.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
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9.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0.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