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14:31:16 来源 : 消费者在线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跟遗传过敏因素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特应性皮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统计显示,成人AD的患病率为4.6%,1-7岁儿童AD患病率为12.9%,1-12月婴儿AD患病率则高达30.48%。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中国妇女报记者专访世界过敏组织(WAO)皮肤过敏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赵作涛教授,就特应性皮炎治疗及管理问题进行交流。
一岁以内儿童患病率达40% 应前置预防关口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过敏综合症,在低龄儿童患病群体中常表现为婴儿湿疹、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目前,一岁以内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达40%,与生活环境和膳食习惯的改变,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赵作涛教授解释,特应性皮炎的本质是一种在遗传与环境背景下出现的神经免疫功能的紊乱,是过敏的“起点”,应注重“早关注、早治疗”。
“把握儿童发病的窗口期,越早的进行治疗,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赵作涛教授呼吁,当婴幼儿期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反复湿疹,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带孩子进行正规治疗,避免后续出现食物过敏、鼻炎、哮喘等过敏并发症,。
不舍得用药、清洁过度、喂养太过精细等护理误区应引起注意
同时,针对儿童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根治不彻底的问题,赵作涛教授认为治疗不足是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外用激素药副作用强,出现“不舍得用药”的心理,自行缩短治疗疗程,或降低用药剂量,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根除。“新一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极大提高,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年龄,合理的选择不同效级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是比较肯定的。”赵作涛教授介绍,近年来还有很多不含激素的抗炎症外用及系统使用的新药上市,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临床验证。
过敏性疾病作为一种新型慢性疾病,不仅在“治”,更在“管”。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需要正确引导家长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和健康护理,树立家庭疾病管控意识。赵作涛教授在实际问诊中发现,特应性皮炎仍存在护理误区,如清洁过度,喂养太过精细,一味提高免疫力……“这些不当的护理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皮肤微生物菌群失调,饮食富营养化,加重免疫紊乱等问题。”他指出,当孩子病情进入急性期时,应积极正确用药,迅速控制病情,稳定之后再逐步减量药物治疗,以“管控”为主,降低其反复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特应性皮炎的疾病管理领域新理念——“达标治疗”
近年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达标治疗”新理念已在国内外达成共识,即定下一个治疗目标,再通过持续的管理来长期控制这个目标,达到目标则继续治疗,偏离则调整治疗方案。赵作涛教授认为,达标治疗要靶向发病机制的核心,应用靶向特应性皮炎瘙痒、炎症发病机制核心的新一代药物治疗,同时注意患者生活中的管理和预防。“因为传统药物起效慢,往往两三个月才能见到成效,患者是非常痛苦的。而新一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明显的进步,能在两到四周甚至更短时间内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他总结,提供“个体化”医疗管理,及时升级治疗手段、技术、理念,医患共同评估目标管理需求等,是达标治疗的核心内涵。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指出,特应性皮炎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用药、紫外线疗法、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几类,传统的系统使用药物,例如激素,雷公藤,免疫抑制剂等由于其起效慢,或者潜在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不断提升,临床涌现了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口服高选择JAK1抑制剂为代表的创新靶向疗法,助力达标治疗跃上新台阶。
“对中重度患者来说,需要使用有效且相对长期安全的治疗手段,不适宜长期使用系统性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而新一代药物的出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选择。”赵作涛教授说。